张朝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这一年,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事实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即便到了1997年10月31日,中国也才有29.9万台计算机上网、区区62万网络用户以及可怜的1500个互联网站点,那时的国际出口带宽也仅为25.408M。
同样是在这一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归来并且一心想在中国创立自己的公司的张朝阳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千辛万苦融到的**笔风险投资——总共22万美元。
尽管只有17万美元**终进入了张朝阳的账户成为创业资金,但它促成了**携带海外风险投资回国的创业者迈出了艰难的**步。而张朝阳在1996年前后所遇到的一切正在今天几乎所有互联网创业公司内部不停地重演。
惟一不同的是,这一年的张朝阳处在一种极其艰难却又极具机会的时代,风险投资远在美国而且对中国网络公司兴趣缺乏;而十年后的今天,情景却似乎恰恰相反,风险投资商不惜远渡重洋蜂拥而至并认真对待每一份有潜力的中国商业计划书,但是看起来机会却越来越少。
生日,另一个开始
几乎没有人知道,张朝阳特地选择了在1995年10月31日登机回国,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生日能够带来一次“新生”。
1981年从西安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张朝阳,在1986年——大学毕业前夕,又考得了“李政道奖学金”,获得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留学资格,在美国一住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里,他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1994年,张朝阳在MIT的实验室里被当时的“互联网”的奇妙所震撼。
“事实上,那时是一些校园内部网之间的互联,也不叫互联网,而叫‘信息高速公路’,”张朝阳回忆说,“我们已经可以通过unix代码和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交谈,虽然不像现在有图文界面,但即便如此简单的应用,网络的这种独特魅力也已经让我下定决心,不走正常的道路,而是去创办网络公司,回国创业。”
“那时我就觉得,当今时代有两大趋势——Ridingthewavesofourtimes,oneisthecomingofageoftheinformationsuperhighway,anotheristhemergenceofChinaasaglobalpower(顺应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
这两句英文被张朝阳写在了他的**份商业计划书——“中国在线”的封面上。但是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能够做什么,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任何资源。